Kun

Kun

IT学徒、技术民工、斜杠青年,机器人爱好者、摄影爱好 PS、PR、LR、达芬奇潜在学习者


共 203 篇文章


​ 总结2023,展望2024

​ 如果人的一生总共工作60年(5岁-65岁),以五年为一个节点,划分为12个月,我现在应当处于植物茂盛生长的夏季的第二个月(5岁-20岁为春季,20-25岁为夏天的第一个季节)。我应该全力以赴地去壮大自己。

过去的一年

2022进行了很多实践,完成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在这里简单列一个今年学习成果清单:

  • 个人博客从130多篇涨到近200篇,195篇。其实自己心里写的时候大概有预期,整个博客目前理的比较顺,也能很快找到自己想看的东西,已经基本成型了;
  • 研究了很多不同的方向。用前端工程化自动化测试工具,学了一个月rust和go,还写了一个桌面app,目前也已经放在github上了。学习了很多项目方面的规范lint和工具,写了一个Gatsby的主题,写了一个npm cli,写了一个chrome小工具,看了很多库的源码。
  • 入职了一家新公司,新项目的业务和架构很不一般,还在深入研究中
  • 拍了不少(很多 照片。
  • 积蓄翻了两倍

22年的整体感觉就是很充实,但是也很匆忙。充实的地方在于,一直围绕公司的项目做事情,虽然每天下班比较早,但是其实精力都在项目上,而不像前两年只是做一做公司的项目。匆忙的地方在于,开始了很多新的方向,拍照也好,写代码也好,总是感觉自己没有很好地脚踏实地的去拓展,真的太匆忙了,需要很好地沉淀

2022计划完成度

顺便也列一下“每年之最”:

今年最遗憾的事:惹一个聊了蛮久的比较喜欢的女孩子生气,然后就很少联系了

今年最开心的事:拍了很多照片,虽然出片率并不高

今年最有成就感的事:跳到一家我认为很棒的公司,并且我认为自己也能够和这家公司匹配上

2024年的小期望、小目标

  • 第一件事是希望能买车。2022年其实就很想买,但是感觉国内的电车市场还是不太成熟,加上自己也没有居住证,想了很久还是决定暂时不买。2023年,希望能买一款中意的车。我很喜欢车里自己的空间,虽然感觉开车有点累,但是自己应该还是喜欢的,买了之后也会常常愿意开。开着车出去玩的话,应该是一件比较舒服的事情
  • 第二件事希望自己能在工作上更有所突破,当然,前提是不跳槽。新公司我认为很不错,薪水也已经超过20K了,同事氛围也都可以,可以安心地、踏实地做一些事情了,不要这山望那山高,在自己的公司认真地积累和沉淀。技术是很值得付出的事情,我很喜欢。
  • 第三件事是在生活上能够更加从容和自信。明年年中我的两个好朋友就研究生毕业了,一个来上海,一个在无锡,关系都比较好,我自己明年也会租一套更宽敞一点的房子,如果到时候买了车,就多和朋友往来,聚餐什么的,疫情也没那么严了,解封了要出去走走。
  • 第四件事是能好好拍点东西。22年拍的照片整体感觉还不错,但是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东西,23年要多拍些让自己满意的照片和视频,在自己的爱好这方面更加专业一些

顺便也列一下2024年的工作计划(cdn还在挂

2022工作计划

工作

文档

​ 我在去年的年终总结中有提到,我在23年最初的时候,入职了一家新公司。当时读了很多技术文档,有一天读到一篇产品的文档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好感动,然后那一整个下午甚至到晚上,我都在仔细回味那篇文档。

​ 那是一篇怎样的文档呢,那是一篇普普通通的文档。它有修订日期、修订人,它有概述(摘要),有列表,有图,分了好几个章节,有未来的优化方向(总结和展望),有附录,有参考资料。

​ 这的的确确是一篇很普通的文档,在我看过的很多论文和交接文档中,它是比较普通的那一种。可是,这是我本科毕业之后,离开中科院之后,读过的最好的文档。它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分章分点,有头有尾,能够用表格或者图或者别的不同的工具来表达它的内容,能够让别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快速的阅览文档,拿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毫不夸张地说,它具备一篇优秀的文档应该有的特点。

​ 你可能会问,我们写文档不就应该达到这样的水准吗?不,不是,即使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这样,但是95%的人写不出这样的文档,即使在读过硕士的人中,我相信很多211的硕士写不出这样的文档,或者说,很费劲才能写出。所以我非常喜欢那篇文档,我又阅读了这位同事写的所有文档,我想说这才是一位认真做事,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好同事,我想有机会去北京的话认识一下他,我也想自己要认真写代码,也对别人负责,能够让这样的同事认为我是不错的。那天下午我向所有我熟悉的人非常高兴地说了很件事,我想把这样优秀的事情推荐给大家。

​ 那段时间正好我内推了几篇简历,简历也好,文档也好,真的是考验一个人向别人对外文字输出的能力,而这样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不止一次地向别人推荐过下面这篇简历:https://visiky.github.io/resume/?user=visiky 。这篇简历的厉害之处并不在于她是蚂蚁金服的或者蚂蚁近卫军之类的奖项,它的优点在于,简历中重点的地方都加粗,使用不同的字号,技术名词首字母大写,行间距适中,字体也都是对的,新罗马的英文更加好看。这样的简历毫无疑问是非常非常让看的人舒服的,很明显写的人花了很多心思,很认真,如果我是面试官,有这样的特点的简历的人,即使技术栈不匹配我也会想面试和他聊聊。

​ 由此我不由得想到,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注重自己这方面能力的呢?我想是我大学参加数学建模的时候,杨海光会长一遍一遍地教我改论文的时候,是我在中科院深圳研究院的时候,读到从敬徳和翁少葵的很棒的技术交接文档的时候,是我们老板对我们的PPT要求非常严的时候,我开始意识到,学会并能够写一篇好的文档/文字,是一个对他人负责的应有的态度和能力。再后来,自己读了很多很多的技术文档,博客文档,很多很多的文档,我自己也写文档,比如现在我正在写的这一篇。我喜欢看和写文档,文档是非常确实地和高效地保存自己工作成果以及向别人展示自己工作成果的方式。写文档有很多技巧,比如我们最常说的,一图胜千行。

​ 写文档的人,会认真地想读这篇文档的人会怎么想,至少在我的文档里,我倾注了自己很多很多的情感,我是个不太擅长表达的人,文档帮助我表达很多东西。同时我也在看别人的文档,我能够从文档中读出,写文档的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够不够认真和仔细,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我通过文档认识了很多朋友,通过技术文档学到了很多技术,文档本身就是我的朋友。如果您在看我的文档,您能从我的文档中获益,那么对我而言就是一件非常非常幸福的事情。

​ 特别的,我想说明一点,我在写代码的时候会尽量少写技术文档。因为代码本身就是文字的一种(代码通常是英文),只是这种文字相比普通文字能运行而已,文字本身带有逻辑。我希望这种文字能说明自己本身,而非用汉字表达。用这样的思路来看,代码本身就是一种技术文档,通过文件夹组织架构和命名等很多很多方式,让这个技术文档会说话,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我想我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联结

​ 最经典的关于联结的言论应该是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毕业演讲,原文如下:If I had never dropped out, I would have never dropped in on this calligraphy class, and personal computers might not have the wonderful typography that they do. Of course it was impossible to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when I was in college. But it was very, very clear looking backwards ten years later.Again,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This approach has never let me down, and i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my life..

​ 同样的理论,我在我非常喜欢的郭家宝的博客中也看到过: "想想看一切都是蝴蝶效应,佛家叫「因缘际会」。如果我没有认识徐可可,我很难保持助写书的冲动,也不可能认识图灵总编。如果我没有参加去年1月赵丽明教授的川滇语言调查,我没有机会认识徐可可。如果我没有选大一上的语音学课,我根本没有能力去语言调查。如果我大一没有在军训时统一选课后又翻一次选课指导书,我连清华破天荒开了语音学这门课都不知道。如果我2009年没有在成都书店的一个角落里面碰到《汉语史稿》,我怎么可能会对语音学产生兴趣?又假如郭华阳当时不认识我、了解我,怎么会愿意把我推荐给MSRA?如果我大一离散数学课上没有做大作业「基于统计语言模型的拼音输入法」,郭华阳怎么了解我?如果我没有参与ibus-pinyin的开发,又哪里知道「统计语言模型」?一切皆是缘起啊,我之所以是现在的我,取决于我做出的一个个选择,哪怕它在当时是及其不起眼的决定,恐怕在将来哪一天会对我产生重大影响。"

​ 那么我的联结在哪里?我还在读书的时候我的联结很清楚,非常非常清楚,我在我的毕业论文的致谢中说的很清楚:本论文的顺利完成得益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疗机器人与生物力学实验室夏泽洋研究员和邓豪博士的精心指导。非常荣幸能够在大四一年来到深圳研究院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感谢实验室的各位师兄的陪伴和帮助,感谢硕士研究生陈君在ROS系统和编程方面的细心指导,感谢周新文博士无微不至的关怀,感谢在深圳一年间所有人的照顾。感谢机械工程学院的秦慧斌老师和信息与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颜兵老师,很有幸能在大二大三时跟着两位老师学习,在他们的指导下开展项目、参加比赛、研究学术等。两位老师不仅在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上给予我悉心的指导,在做人处事以及生活方面也给了我不少的启发与关怀,时时告诫我要以严谨的科学素养做研究,要以认真的态度对生活。在此我真诚的向他们说一句谢谢。感谢中北大学卓创实验室和数学建模协会的各位学长、同学,他们在最初的时候给我了很多鼓励和帮助,特别感谢杨海光会长、刘涛学长、王强学长和张伟光同学,他们改变了我很多,很多事情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一个人根本完成不了,能够和他们成为至交好友是我一生的财富。有这样的联结是非常好的事情,它让我能够清楚自己的过去和未来,不管成功或者失败,是如何到今天这一步田地的。

​ 我在年初读到一篇我司关于测试的文章的时候,突然有了这种联结的感觉,那是一篇关于chaos测试的文档。当时我和我前司的一位我认为比较专业的测试问了一下,关于chaos测试的问题。结果她说她完全没用过。那我就觉得很奇怪了,因为我在2年前就已经看到过关于chaos的东西,混沌工程测试,只是当时没有深入研究,而这位测试已经有相当丰富(5年+)的工作经验,竟然没用过chaos。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的联结好像已经有了。我在工作的最初入职一家叫做Nebula的公司,是做图数据库的。当时我对所谓图和数据库的概念一点都没有,在那一年时间我学了很多东西,这种做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公司,所做的工作比较多,也都是非常底层的、非常基础也比较硬核的,我非常喜欢那边做数据库的同事、做UI的同事,我在那里把图数据库玩的比较清楚,也对国内的其他相关的公司和产品做了很多调研,比如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PingCAP、时序数据库等等,而我们团队是做云和前端的。当我离开那里再去别的地方时,我发现别的很多公司好像对图、云这些东西基本还是空白。22年的时候Nebula的运营来上海参加人工智能大会的时候我还见到了之前的同事。然后我入职了一家偏重于业务的公司,也就是我的前司,虽然那里的工作非常轻松,但我入职之后几个月我就觉得我不属于那里,做的工作没有深度,同事之间也没有很强的相互促进的感觉。然后就是现在的我比较喜欢的公司,和Nebula做的很多工作都非常像,虽然完全是不一样的业务,但是很多技术方面的工作都是很相似的,包括前端这边的工作,包括前面所说的Chaos,甚至都是一样的16薪,一样的自由的氛围。我想,这就是我的联结。

​ 我可以基于事实的毫不夸张地说,从开始写代码工作到现在,我经历的大部分公司都是16薪,所有公司都是不打卡,大部分公司的技术部门都是做非常非常大量的基础工作去支撑业务,而不是被业务牵着走。这样的经历造就了我也是这样的人,基于这样的联结,我想我知道自己以后要找什么样的公司了。

​ 一件有趣的事情是,很多专业的高级Hr会在招聘需求中明确自己的人才画像,那么我们也可以照着人才画像去画自己而变成所谓人才,我也相信这样的方式能够让招聘双方变得更加默契。

​ 另外就是,上面说的都是工作上的联结,希望自己生活上的联结越来越多。去年李晴来上海的时候就和我说,要带我去和他们专业的人一起吃饭,见面聊聊天。我想我这两年也恢复地差不多了,慢慢地要开展生活上的联结了,我喜欢摄影,喜欢足球/乒乓球,喜欢散步/徒步,买了车之后,要多多地联系朋友。小目标是变得越来越逗比,哈哈哈哈哈。

思考

经历

​ 我希望自己的每一份经历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他要足够好,而且够独特。你可以说中科院的硕士很多,但是本科到中科院的一定不多,你可以说nebula或者smartx没有大厂好,但是你不能否认这样的公司也往往有很多的机会和生机,而且他本身也不是很差。独特意味着,你能够在自己的位置提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意见,这样的意见不一定很好,但是它一定不能差,而且还有参考意义,这就是价值所在。

同事

2022年学到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学会和同事相处。

生活

城市

​ 我在21年上半年的时候写过一篇杭州印象,杭州和深圳在气候、饮食、有很多很多不一样的地方。21年年末我到上海,22年上半年疫情封闭三个月,我好像都对上海没什么好感,然后在22年下半年的时候认识了很多朋友。23年某一天在莲花路那边逛的时候,突然就觉得,我很喜欢这里。

​ 城市架构是基础。杭州的市区在滨江那一块,但是滨江旁边就是西湖和一大片景区,所以整个市区面积非常有限,北面、南面好像都有山,杭州被迫向西、东两个方向发展。杭州近些年在开发城西,很多开发区、医院都在城市,22年的时候高铁西站开通,加上亚运会的加持,杭州乘机发展一波城西的基建。但是,问题就在这里,我21年去杭州西站附近的时候,那边还是一片荒芜,城市建设真的是说建就建的吗?我相信就算平地起了高楼,那里也缺少最重要的人情味。杭州从西面到市区需要一个多小时,如果算上临安,那还要远的多,但是其实杭州的城市面积远比不上北上。你想想,如果你在临安买了房子,去西湖或者滨江买衣服要1个多小时接近两个小时,那可太遭罪了,这样的距离甚至不如绍兴到滨江,同样的,如果你在城东买了房子而城西工作机会很多,那你就会面临每天3个多小时的通勤,那可太遭罪了。

​ 同样的问题深圳也有,深圳的整个城市架构也是一种扁平化的架构,北面是丘陵,南面是香港,所以深圳一直在朝东莞这个方向和潮汕那个方向延伸。扁平化的后果是,整个城市处于一种非常割裂的空间,深圳一直努力打造一种双城市中心的印象,想要打造前海和福田两个市中心,所谓双擎驱动,然而这真的不会导致一种割裂的现象吗?就像我在深圳待过3年甚至五年,我也永远不会去大运那边,这种给人的感觉总是不太好。一个很典型的想法是,你觉得深圳某个地方交通还可以,结果去了那边之后感觉完全没开发,真的感觉不知道怎么规划的。

​ 而上海就要好的多。上海的市中心毫无疑问是黄埔和徐汇。以苏州河以南、黄埔江以西为界,东至环球港中山公园一列,南至徐汇滨江。这一片市中心在上海所有地方都能够不超一个小时到达。基于这样的市中心,重点发展五角场和徐家汇城市副中心,拱卫市中心。上海所有的地方,我说的是所有区,都有值得去的地方。 我在上海一年多,松江有欢乐谷、佘山、植物园,徐汇有商场、植物园,浦东有陆家嘴、佛罗伦萨小镇、外高桥、世博,杨浦有森林公园,嘉定有郊野公园,闵行有上海之鱼,金山有花开海上,让人放松的地方超级多。北京我没有去过,但是北京那种2、3、4、5环,本身就有严谨吧。当然,北京人太多了,是爆炸的那种,这个是另一回事了。

​ 其他城市我去过的如苏州也比较好,广州应该也会比较好。

摄影

​ 22年最开心的事情是开始拍照,8月之后的几乎每个周末都出去拍,和姜老板或者sky,通过摄影认识了不少朋友,周末也很开心。

​ 摄影是一个与人交流的过程,开心也都在过程和照片中,后面想做一个小程序展示这些照片,或者做视频,这里不再赘述了。

感情

成熟

今年对我影响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很多同学朋友结婚,或者准备结婚。结婚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在我看来,他是一个人能够对自己和另一个人负责的标志,至少,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

一件很遗憾的事情是,我一直以一种自以为是的固执来对抗世俗的观点。我保持着一种纯粹的天真,不善交际,有一种技术者固执的理想主义,我希望自己能够放弃这种东西,变得世俗和平和。

更通俗的来说,在这个该结婚生小孩的年纪,喜欢女孩子考虑所谓喜不喜欢不要放在第一位了,合不合适更重要。只要家乡或者工作合适,性格做事能合得来,保持忠诚,就可以作为结婚的对象。不要再像读大学的时候那样,对着一个女孩子死缠烂打一两年,究极拉扯,没有必要纠结,继续认识下一个女孩子就好。

要开始认真生活啦。要考虑买车买房,认真努力赚钱,然后买车

不要固执地认为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结交一些能吃能玩的朋友也无伤大雅,当然,能够一起做事的更好。不要保持学生时代的羞涩,不要有一种保持神秘不愿意和别人多交流的别扭。

不要对不喜欢的人冷淡,如果对方还愿意主动联系你的话。

年龄增长的另一面是,要活的更加坦然和从容,面对自己的生活和朋友。

总结

感谢js,感谢尤雨溪大大

今年工作之外的第一收获是学了两门编程语言--golang和rust。这两门语言都是非常新的语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rust的所有权概念,以及golang同样简单的语法,但是能做的事比js还要多的多。在感叹设计者设计巧妙的同时,我不由得感叹,如果我最开始学习的不是js,是java或者go,也许我会被劝退吧。 我们总是吐槽js单线程,性能弱,总是羡慕rust或者go编译成的二进制包的高效性,但是如果没有js,我真的没有办法入门。即使简单如js,我在最开始接触react的时候,依然差点被艰难的this指向和类继承劝退,更别说状态管理,hooks之流。

由此我想到,我第一次编程是在什么时候?编程语言是什么?C语言或者C++?我想都不是。虽然最后两门课是我在18岁的时候上大一到时候学到,但是读书的时候由于是非科班,这两门计算机课程对我而言仅仅只是要拿学分的工科必修课,以及上机时对着书上的代码完成的训练。

我接触的第一次编程,应当是我在大二的时候写的matlab代码。那个时候拿到学长的代码,一点一点读,虽然基本上看不懂,但是还是能马马虎虎地修改进行使用。

但是matlab的代码相当局限--matlab只是被作为科学计算的语言来设计和使用,这距离真正的涉及到更多计算机底层以及应用还有相当多的差距。

那么我参与的第一个编程的项目是什么呢?我想是机器人操作系统ROS。基于XML这种标记性语言生成的机器人本体,以及在高度封装的基础上用python和C++进行编程控制

在那之后,我基于对XML的了解以及陈君师兄的引导,写了一些简单的站点,写了一些html和css--但也仅仅是写了而已,只是基本能看,并在那之后学习的Vue和php。

在学习Vue的半年后,我找了第一份工作,然后入职之初对ajax和js的数据结构这种基本的常识毫无了解。所以拼命地补js、css、html,学习react和vue 底层。

让我们严肃一点回看过去几年发生的事情:

如果我没有去中科院而安心考研呢?

如果我去了中科院但是没有遇到陈君呢?

如果我在大四的时候没有完成我的站点呢?

如果我在20年初的时候没有看到code羊的博客教程呢?

如果我在最初的时候没有找到足够低级的公司让我栖身呢?

如果我没有遇到杨过性格比较好的leader呢?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发生。事实上,我总是依赖于内心的直觉--我一直坚信,改变外部环境的力量已经在我们体内,所以我一直从内心寻求力量。

关于本博客

本博客是我在2020年初跟着code羊使用hexo进行搭建的,当时搭的时候其实还对前端没什么概念。

后面我搭建了自己的wiki站点,也在22年今年进行了技术栈的替换,工作方面也比较顺利,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职业和不错的薪水。

也许我明年更新技术博客的进度会慢一点,我已经不再想当初一样,有那么多东西要学,要积累,我已经拿到了一个自己还满意的水平,这也许是一个瓶颈,但是我不会放松的,

另一方面,我会放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到我的生活中,去享受生活,坚持自省,为自己和周围人的幸福奋斗

最近5年的计划

年初的时候与一位家在上海的同事聊,她看了我去年的年终总结说里面有写在山西或者西安买房。当时我的回答是,从经济的因素考虑的话,我在太原或者西安买房是相当从容的,而在上海或者二线买房则会承担不小的压力--我不太愿意长期这样的压力。

事后我想了一下,也许这个回答很有问题。平心而论,如果在上海买房,即便有压力我应该是可以接受的,重点的问题在于---我在这座城市无亲无故,如果没有特别的留下来的理由,我在这里买房,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厌倦了,想搬走了,而我在这里无依无靠,这才是问题的重点。可惜我当时没有想到这样的话,也说不出想要找一个能让我留下来的人这种话。

本来我的计划是,明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会在西安买房,然后过两年回西安工作,找对象。但是现在,也许有了新的计划。我在上海有了不错的朋友,工作涨薪也顺利,如果明年或者后年依然能保持30%左右的涨薪,那么也许就算在上海生活问题也不是很大。不过这些都是到时候再决定的时候,我可以明确我想要的是,所有的选择权都要在我自己手中。

承担责任与爱

如果你看过我去年的年终总结,会有责任与爱这一章,而今年,这一章加了承担二字。

我必须说明,我不是一个愚孝的人。事实上,从我12岁之后关于自己人生的决定,基本上都是我自己做出来的,只不过在18岁之前,我的判断的信息更多的来源于父母,18岁之后,我的决定则基本上独立。

我在上大学期间的几年对父母颇有抱怨。

但是我也知道,对父母的抱怨总会有个期限,而自己的生活最终取决于自己。回看自己年幼时的经历,我的的确确出身于很普通很普通的山区的小镇,小时候会跟着同学去河边玩,中学时期也几乎完全躺平。我的大部分中学同学现在依然在我们镇或者我们市区。虽然我和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没有保持联系,但是生于斯,长于斯,我目前为止有限的二十多年的人生,有一大半都是我的父母给予我的,而他们也的确做的很好--这也是我的母亲一直骄傲的地方,她觉得为我们提供了很幸福的环境。

基于这样的情况,我想在自己30岁之前成家。虽然我这两年所处的环境,在一线或者二线城市,30+甚至35+未婚的大有人在,同事有27-29岁之间的也大部分看起来完全不着急,甚至有的人都不要小孩。但是我想给我的父母一个交代,给我自己一个交代。工作两年多了,内向的我也想有个人陪伴

总之,从今年开始,我会认真地和我的父母开始筹划,关于我在哪里买房,在哪里成家,以后在哪里工作,并在两年内逐步实现。目前我的考虑是在西安、太原和苏州之间选择,不想回太原的话也许优先考虑西安,说实话,我可能还不太喜欢太原,觉得太死气沉沉了。以上考虑全是基于我自身,如果有了女朋友甚至是未婚妻,则可能会进行完全地修改(另一半还是很重要的,哈哈哈哈,我不希望我以后小孩的妈妈不开心

话说回来,我对做哪里的女婿都没有特别的执念。我待过深圳,杭州,上海,去过苏州、广州、北京。目前我自己比较满意的也就苏州和上海而已,其他地方没有特别喜欢的城市。另外就是,因为我的朋友不多但是都很好,去年年初的时候我在广州的一位好友(大我三岁)说要给我介绍对象,而另一位在秦皇岛读研的同学也一直催我找对象,享受生活,那种久违的感觉真的是无与伦比。我想,在女朋友和家人之外,我也会多多考虑我朋友的定居的地方。

另外,不管当哪里的女婿我都不害怕,哈哈哈,只要我女朋友喜欢我,我有信心一定会让岳父岳母满意的。

最后

幸福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表达一下关于幸福的想法

我小时候喜欢打游戏,在读中学的天天打游戏,周末也整天打游戏,但是每次打完之后,都感觉很累,有种莫名其妙的虚空感,等我上大学之后,我就很少打游戏了,或者说,即使打游戏也很佛系。包括看电影,看电视,都很佛系,新出什么电影,我也很少去抢着看。我意识到,享受系的娱乐感都只是暂时的,当我看到非常刺激的剧情或者非常梦幻的画面时,也许我会很震撼,但是我绝对不会太沉迷其中。

那么我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呢?我想是两种。一是美好的事情。美好的东西总是给人美的享受,并且这样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会越发觉得珍贵和美好,我们称之为经典。它可以是一首诗歌、一部乐曲、一部舞曲、一篇优美的文档,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但他绝对不会是参与一次说别人坏话,对别人苛责、或者一次轻佻的言论,多看经典能够提升自己的幸福感。二是我喜欢的朋友。只要和喜欢的朋友在一起,不管做什么我都很开心。也就是,重点在人而非事情本身。

如果你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希望可以推荐和交流一下。欢迎關注和 Star 本博客或者关注我的 Git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