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n

Kun

IT学徒、技术民工、斜杠青年,机器人爱好者、摄影爱好 PS、PR、LR、达芬奇潜在学习者


共 212 篇文章


​ 总结2023,展望2024

​ 如果人的一生总共工作60年(5岁-65岁),以五年为一个节点,划分为12个月,我现在应当处于植物茂盛生长的夏季的第二个月(5岁-20岁为春季,20-25岁为夏天的第一个季节)。我应该全力以赴地去壮大自己。

过去的一年

2022进行了很多实践,完成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在这里简单列一个今年学习成果清单:

  • 个人博客从130多篇涨到近200篇,195篇。
  • 研究了很多不同的方向。用前端工程化自动化测试工具,学了一个月rust和go,还写了一个桌面app,目前也已经放在github上了。学习了很多项目方面的规范lint和工具,写了一个Gatsby的主题,写了一个npm cli,写了一个chrome小工具,看了很多库的源码。
  • 入职了一家新公司,新项目的业务和架构很不一般,还在深入研究中
  • 拍了不少(很多 照片。
  • 积蓄翻了两倍

今年博客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很多方面从零散变成专业化。以前因为自己没有特别了解,所以会在一篇Blog中放好几个内容,今年会把每一个内容扩充扩充在扩充,不断深挖,一个内容会有好几篇博客

2022计划完成度

顺便也列一下“每年之最”:

今年最遗憾的事:

今年最开心的事:

今年最有成就感的事:

2024年的小期望、小目标

  • 第一件事是希望能买车。2022年其实就很想买,但是感觉国内的电车市场还是不太成熟,加上自己也没有居住证,想了很久还是决定暂时不买。2023年,希望能买一款中意的车。我很喜欢车里自己的空间,虽然感觉开车有点累,但是自己应该还是喜欢的,买了之后也会常常愿意开。开着车出去玩的话,应该是一件比较舒服的事情
  • 第二件事希望自己能在工作上更有所突破,当然,前提是不跳槽。新公司我认为很不错,薪水也已经超过20K了,同事氛围也都可以,可以安心地、踏实地做一些事情了,不要这山望那山高,在自己的公司认真地积累和沉淀。技术是很值得付出的事情,我很喜欢。
  • 第三件事是在生活上能够更加从容和自信。明年年中我的两个好朋友就研究生毕业了,一个来上海,一个在无锡,关系都比较好,我自己明年也会租一套更宽敞一点的房子,如果到时候买了车,就多和朋友往来,聚餐什么的,疫情也没那么严了,解封了要出去走走。
  • 第四件事是能好好拍点东西。22年拍的照片整体感觉还不错,但是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东西,23年要多拍些让自己满意的照片和视频,在自己的爱好这方面更加专业一些

顺便也列一下2024年的工作计划

2022工作计划

工作

云原生

文档

​ 我在去年的年终总结中有提到,我在23年最初的时候,入职了一家新公司。当时读了很多技术文档,有一天读到一篇产品的文档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好感动,然后那一整个下午甚至到晚上,我都在仔细回味那篇文档。

​ 那是一篇怎样的文档呢,那是一篇普普通通的文档。它有修订日期、修订人,它有概述(摘要),有列表,有图,分了好几个章节,有未来的优化方向(总结和展望),有附录,有参考资料。

​ 这的的确确是一篇很普通的文档,在我看过的很多论文和交接文档中,它是比较普通的那一种。可是,这是我本科毕业之后,离开中科院之后,读过的最好的文档。它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分章分点,有头有尾,能够用表格或者图或者别的不同的工具来表达它的内容,能够让别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快速的阅览文档,拿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毫不夸张地说,它具备一篇优秀的文档应该有的特点。

​ 你可能会问,我们写文档不就应该达到这样的水准吗?不,不是,即使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这样,但是95%的人写不出这样的文档,即使在读过硕士的人中,我相信很多211的硕士写不出这样的文档,或者说,很费劲才能写出。所以我非常喜欢那篇文档,我又阅读了这位同事写的所有文档,我想说这才是一位认真做事,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好同事,我想有机会去北京的话认识一下他,我也想自己要认真写代码,也对别人负责,能够让这样的同事认为我是不错的。那天下午我向所有我熟悉的人非常高兴地说了很件事,我想把这样优秀的事情推荐给大家。

​ 那段时间正好我内推了几篇简历,简历也好,文档也好,真的是考验一个人向别人对外文字输出的能力,而这样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不止一次地向别人推荐过下面这篇简历:https://visiky.github.io/resume/?user=visiky 。这篇简历的厉害之处并不在于她是蚂蚁金服的或者蚂蚁近卫军之类的奖项,它的优点在于,简历中重点的地方都加粗,使用不同的字号,技术名词首字母大写,行间距适中,字体也都是对的,新罗马的英文更加好看。这样的简历毫无疑问是非常非常让看的人舒服的,很明显写的人花了很多心思,很认真,如果我是面试官,有这样的特点的简历的人,即使技术栈不匹配我也会想面试和他聊聊。

​ 由此我不由得想到,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注重自己这方面能力的呢?我想是我大学参加数学建模的时候,杨海光会长一遍一遍地教我改论文的时候,是我在中科院深圳研究院的时候,读到从敬徳和翁少葵的很棒的技术交接文档的时候,是我们老板对我们的PPT要求非常严的时候,我开始意识到,学会并能够写一篇好的文档/文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是一个对他人负责的应有的态度和能力。再后来,自己读了很多很多的技术文档,博客文档,很多很多的文档,我自己也写文档,比如现在我正在写的这一篇。我喜欢看和写文档,文档是非常确实地和高效地保存自己工作成果以及向别人展示自己工作成果和思考的方式。写文档有很多技巧,比如我们最常说的,一图胜千行。

​ 写文档的人,会认真地想读这篇文档的人会怎么想,至少在我的文档里,我倾注了自己很多很多的情感,我是个不太擅长表达的人,文档帮助我表达很多东西。同时我也在看别人的文档,我能够从文档中读出,写文档的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够不够认真和仔细,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我通过文档认识了很多朋友,通过技术文档学到了很多技术,文档本身就是我的朋友。如果您在看我的文档,您能从我的文档中获益,那么对我而言就是一件非常非常幸福的事情。

​ 特别的,我想说明一点,我在写代码的时候会尽量少写技术文档。因为代码本身就是文字的一种(代码通常是英文),只是这种文字相比普通文字能运行而已,文字本身带有逻辑。我希望这种文字能说明自己本身,而非用汉字表达。用这样的思路来看,代码本身就是一种技术文档,通过文件夹组织架构和命名等很多很多方式,让这个技术文档会说话,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我想我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联结

​ 最经典的关于联结的言论应该是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毕业演讲,原文如下:If I had never dropped out, I would have never dropped in on this calligraphy class, and personal computers might not have the wonderful typography that they do. Of course it was impossible to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when I was in college. But it was very, very clear looking backwards ten years later.Again,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This approach has never let me down, and i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my life..

​ 同样的理论,我在我非常喜欢的郭家宝的博客中也看到过: "想想看一切都是蝴蝶效应,佛家叫「因缘际会」。如果我没有认识徐可可,我很难保持助写书的冲动,也不可能认识图灵总编。如果我没有参加去年1月赵丽明教授的川滇语言调查,我没有机会认识徐可可。如果我没有选大一上的语音学课,我根本没有能力去语言调查。如果我大一没有在军训时统一选课后又翻一次选课指导书,我连清华破天荒开了语音学这门课都不知道。如果我2009年没有在成都书店的一个角落里面碰到《汉语史稿》,我怎么可能会对语音学产生兴趣?又假如郭华阳当时不认识我、了解我,怎么会愿意把我推荐给MSRA?如果我大一离散数学课上没有做大作业「基于统计语言模型的拼音输入法」,郭华阳怎么了解我?如果我没有参与ibus-pinyin的开发,又哪里知道「统计语言模型」?一切皆是缘起啊,我之所以是现在的我,取决于我做出的一个个选择,哪怕它在当时是及其不起眼的决定,恐怕在将来哪一天会对我产生重大影响。"

​ 那么我的联结在哪里?我还在读书的时候我的联结很清楚,非常非常清楚,我在我的毕业论文的致谢中说的很清楚:本论文的顺利完成得益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疗机器人与生物力学实验室夏泽洋研究员和邓豪博士的精心指导。非常荣幸能够在大四一年来到深圳研究院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感谢实验室的各位师兄的陪伴和帮助,感谢硕士研究生陈君在ROS系统和编程方面的细心指导,感谢周新文博士无微不至的关怀,感谢在深圳一年间所有人的照顾。感谢机械工程学院的秦慧斌老师和信息与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颜兵老师,很有幸能在大二大三时跟着两位老师学习,在他们的指导下开展项目、参加比赛、研究学术等。两位老师不仅在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上给予我悉心的指导,在做人处事以及生活方面也给了我不少的启发与关怀,时时告诫我要以严谨的科学素养做研究,要以认真的态度对生活。在此我真诚的向他们说一句谢谢。感谢中北大学卓创实验室和数学建模协会的各位学长、同学,他们在最初的时候给我了很多鼓励和帮助,特别感谢杨海光会长、刘涛学长、王强学长和张伟光同学,他们改变了我很多,很多事情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一个人根本完成不了,能够和他们成为至交好友是我一生的财富。有这样的联结是非常好的事情,它让我能够清楚自己的过去和未来,不管成功或者失败,是如何到今天这一步田地的。

​ 我在年初读到一篇我司关于测试的文章的时候,突然有了这种联结的感觉,那是一篇关于chaos测试的文档。当时我和我前司的一位我认为比较专业的测试问了一下,关于chaos测试的问题。结果她说她完全没用过。那我就觉得很奇怪了,因为我在2年前就已经看到过关于chaos的东西,混沌工程测试,只是当时没有深入研究,而这位测试已经有相当丰富(5年+)的工作经验,竟然没用过chaos。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的联结好像已经有了。我在工作的最初入职一家叫做Nebula的公司,是做图数据库的。当时我对所谓图和数据库的概念一点都没有,在那一年时间我学了很多东西,这种做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公司,所做的工作比较多,也都是非常底层的、非常基础也比较硬核的,我非常喜欢那边做数据库的同事、做UI的同事,我在那里把图数据库玩的比较清楚,也对国内的其他相关的公司和产品做了很多调研,比如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PingCAP、时序数据库等等,而我们团队是做云和前端的。当我离开那里再去别的地方时,我发现别的很多公司好像对图、云这些东西基本还是空白。22年的时候Nebula的运营来上海参加人工智能大会的时候我还见到了之前的同事。然后我入职了一家偏重于业务的公司,也就是我的前司,虽然那里的工作非常轻松,但我入职之后几个月我就觉得我不属于那里,做的工作没有深度,同事之间也没有很强的相互促进的感觉。然后就是现在的我比较喜欢的公司,和Nebula做的很多工作都非常像,虽然完全是不一样的业务,但是很多技术方面的工作都是很相似的,包括前端这边的工作,包括前面所说的Chaos,甚至都是一样的16薪,一样的自由的氛围。更夸张的是,当我在现在的公司提到Nebula时,很多人都知道这家公司,我现在公司的一位同事甚至马上搜到了前司的另一位同事并表示关注很久了,我想,这就是我的联结。

​ 我可以基于事实的毫不夸张地说,从开始写代码工作到现在,我经历的大部分公司都是16薪,所有公司都是不打卡,大部分公司的技术部门都是做非常非常大量的基础工作去支撑业务,而不是被业务牵着走。这样的经历造就了我也是这样的人,基于这样的联结,我想我知道自己在公司中扮演什么角色,以后要找什么样的公司了。

​ 一件有趣的事情是,很多专业的高级Hr会在招聘需求中明确自己的人才画像,那么我们也可以照着人才画像去画自己而变成所谓人才,我也相信这样的方式能够让招聘双方变得更加默契。

​ 另外就是,上面说的都是工作上的联结,希望自己生活上的联结越来越多。去年李晴来上海的时候就和我说,要带我去和他们专业的人一起吃饭,见面聊聊天。我想我这两年也恢复地差不多了,慢慢地要开展生活上的联结了,我喜欢摄影,喜欢足球/乒乓球,喜欢散步/徒步,买了车之后,要多多地联系朋友。小目标是变得越来越逗比,哈哈哈哈哈。

思考

​ 年初的时候和一位前同事聊天,聊到了关于思考的问题,他想晋升/跳槽,却苦于被别人说思考深度不够。我想把自己关于这方面的想法写一些。

​ 思考是一种能力。我工作至今,看到很多人都不喜欢思考,或者说不会思考,只是忙于公司的业务或者闲杂的一些事情,看似很忙,实则完全没有价值,或者说价值非常非常有限。读过研的人应该知道,发小论文的时候,要绞尽脑汁去想到一些创新点,然后围绕着可行的创新点去展开相关的实验/论文,证明创新点是有价值的,审稿人也会着重看你的核心点是否足够创新和完整,而非只是看你论文的工作量或者篇幅。小论文一般也是大论文的核心,也就是自己原创的部份,研究生主要培养的是项目的做事能力、文档能力、创新能力,所以我看一个研究生是否与本科生区别很大,就在于小论文的优秀程度。有的人会说,这是读研啊,工作之后又不用这样想,但是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够主动的。很多公司的HR或者公司里的同事常常用工作经验年限/工作经验去判断一个人,说出所谓他不是才几年经验吗/他年龄只有多少岁,这种话是非常愚蠢不动脑筋的事,事实上,往往是天才出少年,一个人能够对项目的贡献完全是由他对项目的投入程度以及是否有独特的想法决定的。也就是说,不管你处于任何职级,任何职位,只要能够保持独立的认真的思考,都能对项目、对公司有独特的价值,问题在于,很多人都缺少这样独特的思考,也缺少能发现自己的伯乐,应该说,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工作环境的恶劣所以开始放弃思考,开始摆烂,可是这些人中也同样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学习环境的优秀才变得优秀--脱离环境之后就开始变得平庸,这也就是思考的价值所在--他能够让你脱离环境,或者说超脱环境,保持自我,做到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

​ 这个事情还涉及到另一件事情,就是裁员。最近两年互联网总是裁员,年初一位同事和我抱怨,裁员最优先总是裁测试。我其实也觉得不合理,一个产品的功能迭代,没有测试是完全不行的,或者说,没有办法保证质量的。可是又想了一下,测试的工作确实相对简单,含金量少,但是一个不可或缺能够保证质量的部门却没有含金量,这也许是一个悖论。我对这种问题的建议就是,加强自己的思考,加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那么就算裁员也不一定能裁到自己。

​ 追求卓越的另一个同义词可能是极端。变形金刚中擎天柱说过,stand with me,or against with us。这有点残酷,但也是现实。

​ 其实不光是工作,生活也是,大部份人都是因为思考深度不够,不够成熟。你以为认真工作,乖乖加班就是成熟?你以为所谓的情商高就是成熟?成熟

经历

​ 我希望自己的每一份经历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他要足够好,而且够独特。你可以说中科院的硕士很多,但是本科到中科院的一定不多,你可以说nebula或者smartx没有大厂好,但是你不能否认这样的公司也往往有很多的机会和生机,而且他本身也不是很差。独特意味着,你能够在自己的位置提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意见,这样的意见不一定很好,但是它一定不能差,而且还有参考意义,这就是价值所在。

沟通

​ 表达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

黑暗

​ 以上是我关于工作方面一些积极方面的思考,另外我想回应一些这两年我所经历的职场的负面的东西

​ 第一是很多HR都会在与候选人谈Offer的时候进行压价,包括职级晋升的时候可能对薪资的涨幅严格控制。我对于这种行为非常嗤之以鼻,非常恶心。我想告诉这些HR,你的岗位是人力资源管理,不是人力砍价管理,你在管理的是一个人,一个团队,不是一件物品。如果你认为你对这个候选人的砍价成功了,你的职责就做到了,这完完全全是错误的。你的第一职责是根据用人部门的意见,维护团队的稳定性,而不是所谓的压价,一个好的候选人是很明白自己值多少钱的,如果你进行这种无谓的砍价,只会让候选人对公司缺乏信心,后面就算来公司也不会特别开心,如果你这位HR对这种情况置之不理或者认为可以,请你继续这样管理人力,我相信贵司在业界不会有什么优秀的产出。在此我特别想夸奖一下我上家的一位HR,叫高振武,我们现在也算好朋友,她就是一位很好的hr,她知道怎么管理人力,我认为她做的非常好

​ 第二是在我工作的前两年,有部份leader或者同事觉得我在工作中有所保留,不尽全力。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想让你的手下尽心尽力,首先,请确保你的公司没有上面所谓的压价行为。然后,请你确保自己具有带领优秀团队的能力,有能够让团队成员充分自由表达和输出的权力。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通常来说,优秀的人对团队的要求越是苛刻,然后,请你确保团队能够持续输出最优秀的质量,这样才能持续地吸引到人才。如果不能为优秀的人才提供这些必要条件,请不要要求他们更多。你可能会说,如果每一个所谓人才都这样要求,那在最初的时候一个人都没有的时候是不是这个团队就不用组建了?事实上,让一个人相信另一个人本来就是很难的事情,尤其是越优秀的人越聪明,通常考虑的东西越多,但是有一种东西叫人格魅力,他可以让你在最初的时候让别人相信你。

smartx

在工作的最后,我想谈一谈我现在的公司,smartx。我常常感到自己很幸运,到这样一家公司。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其实做什么工作,做什么事情不重要,但是和聪明的、优秀的人一起做事很重要。

我们项目有一个repo,是用于复盘的。这个repo非常非常地特别,我相信很多公司都没有这种东西。里面记录了我们项目的同学在很多时候遇到的困难和不解,是发自内心的。我必须说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敢爱敢恨敢说实话,都是一种极度优良的品质。

我们公司还有一个channel,大家每天会发一些自己看到的感兴趣或者很不一样的事情,不局限于前后端、设计,所有人都可以,并且不必有负担觉得发的不好或者怎么样,没有人会对此吐槽,所以这样自由的氛围是创新的沃土。反倒是我有时候很痛苦,看到大家每天发的东西都很有意思,深为自己不能和所有人分享信息感到遗憾。

我还想夸一下我的小组leader,我从她身上学到很重要的一点是温柔。

然后我还想夸一下我的前司。我在职业生涯的最初入职了一家图数据库公司,这在我前两年的年终总结以及上文的联结中有提到。这家公司对我的影响从来不止于技术,或者说前端,我在入职了新公司之后,我leader在组会上提到我的这段经历,我们公司的销售、还有技术部门的其他开发,只要听说我待过这家公司,都对我的职业经历甚至是前同事比较感兴趣,这真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我当天的感想是: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入职一家图数据库公司对我的影响我从没想到如此巨大,而我今天仍然不断从那段时光中收益,它给我带来的远远不止技术上的提升,远远不止,毫不夸张地说,我的职业生涯也几乎由那段时光奠定,我永远心怀感激。它给我提供了行业级的视角,让我从很不一样的角度审视行业和自己所做的工作,这种经历是非凡的。其实话说回来,我其实很喜欢前司的同事,当时离职的原因也确实出于技术,我们公司当时一直在上云,但是做了很久被社区的一个同学提出用helm改造前端,我觉得很离谱,离谱的地方在于,我们一直在上云,一直在开源,结果我们前端组所有人做了好久,都没有人提到过helm及相关讨论,我感觉到很耻辱,当时怀疑自己身处团队的氛围和先进性。而我确信在smartx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至少现在是这样。

希望我明年还能继续八嘎鸭子大(空耳)

​ 最后我想聊聊工作中的人。

​ 第一点我想谈的是没有私心。没有私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是很难的事情。我必须先指出一个非常非常低级和错误的行为,就是在工作中带有自己主观情绪和主观判断。

​ 第二点我想谈的是经验主义。

​ 第三点我想谈的是器量。一个器量足够大,心胸足够广阔的人,无论身处什么位置,都是能够海纳百川的。让别人参考自己的不足,一个人做事是很容易犯错误的。在此我特别想提一位之前遇到的hr,

生活

城市

​ 我在前两年的时候写过一篇杭州印象,杭州和深圳在气候、饮食、有很多很多不一样的地方。21年年末我到上海,22年上半年疫情封闭三个月,我好像都对上海没什么好感,然后在22年下半年的时候认识了很多朋友。23年某一天在莲花路那边逛的时候,突然就觉得,我很喜欢这里。

​ 城市架构是基础。杭州的市区在滨江那一块,但是滨江旁边就是西湖和一大片景区,所以整个市区面积非常有限,北面、南面好像都有山,杭州被迫向西、东两个方向发展。杭州近些年在开发城西,很多开发区、医院都在城市,22年的时候高铁西站开通,加上亚运会的加持,杭州乘机发展一波城西的基建。但是,问题就在这里,我21年去杭州西站附近的时候,那边还是一片荒芜,城市建设真的是说建就建的吗?我相信就算平地起了高楼,那里也缺少最重要的人情味。杭州从西面到市区需要一个多小时,如果算上临安,那还要远的多,但是其实杭州的城市面积远比不上北上。你想想,如果你在临安买了房子,去西湖或者滨江买衣服要1个多小时接近两个小时,来回接近四个小时,那可太遭罪了,这样的距离甚至不如绍兴到滨江,同样的,如果你在城东买了房子而城西工作机会很多,那你就会面临每天3个多小时的通勤,那可太遭罪了。

​ 同样的问题深圳也有,深圳的整个城市架构也是一种扁平化的架构,北面是丘陵,南面是香港,所以深圳一直在朝东莞这个方向和潮汕那个方向延伸。扁平化的后果是,整个城市处于一种非常割裂的空间,深圳一直努力打造一种双城市中心的印象,想要打造前海和福田两个市中心,所谓双擎驱动,然而这真的不会导致一种割裂的现象吗?就像我在深圳待过3年甚至五年,我也永远不会去大运那边,这种给人的感觉总是不太好。一个很典型的想法是,你觉得深圳某个地方交通还可以,结果去了那边之后感觉完全没开发,真的感觉不知道怎么规划的。

​ 而上海就要好的多。上海的市中心毫无疑问是黄埔和徐汇。以苏州河以南、黄埔江以西为界,东至环球港中山公园一列,南至徐汇滨江。这一片市中心在上海所有地方都能够不超一个小时到达。基于这样的市中心,重点发展五角场和徐家汇城市副中心,拱卫市中心。上海所有的地方,我说的是所有区,都有值得去的地方。 我在上海一年多,松江有欢乐谷、佘山、植物园,徐汇有商场、植物园,浦东有陆家嘴、佛罗伦萨小镇、外高桥、世博,杨浦有森林公园,嘉定有郊野公园,闵行有上海之鱼,金山有花开海上,让人放松的地方超级多。北京我没有去过,但是北京那种2、3、4、5环,本身就有严谨吧。当然,北京人太多了,是爆炸的那种,这个是另一回事了。

​ 其他城市我去过的如苏州也比较好,广州应该也会比较好。

压力

​ 首先必须说明,我已经26岁了。我爸在我这个年纪的时候,已经工作稳定并且结婚生子了。去年的年终总结中也提到过,我的不少同学已经结婚或者相对稳定了,所以今年实在承受了不小的压力。首先是过年的时候,回家基本上和亲戚、长辈聊天都是围绕对象这件事情。我在家一共十天,和父母有三天都在深入聊买房和结婚的事情,和小姨家吃饭聊这个,和奶奶吃饭聊这个,和同学聊天也不能逃避。

​ 所以我今年对自己的生活抱有很大很大的期望。我希望自己能有个一室一厅,我不能再只住一室户了,我需要一个更大的空间来让我的家人、朋友、同学来找我的时候不至于太窘迫。这绝不是我需要对他们做承诺,这是我对我自己的要求。我每次租房的时候都觉得好烦好烦,看到不知道是二房东还是三房东隔出来的一点点小空间,每次都很想买一个自己的房子。但是所幸租房基本达到自己的要求了。

​ 另一个方面,很多我的同学和我其实有一样的压力。如果有了心仪的女孩子,自己能够确保自己有能力给自己和对方一个确定的未来?我们只能一边自己努力,一边寄希望于女孩子们善良温柔一点,对我们男孩子要求低一点点。

​ 还有很多别的方面的要求来支撑这种压力。比如说年薪要达到40W,比如说工作不能太满,要留出时间给找对象或者别的生活,比如说今年多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总之我希望自己自己能够直面这种压力,并且将压力转换为动力,厚积薄发。

​ 压力的更多来源可能还是自己想要变得优秀的想法。我认识的人中,压力最大的往往也是比较优秀的人,因为他们的世界更为广阔,也更能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我师兄的大学比我要好得多,也优秀的多,但是他本人压力也比较大,因为他总是和我说,他读大学的时候有很多开豪车上大学,同理,目前我认识过压力最大的是交大的博士,而非其他。

​ 停止流浪

​ 当然,有些事情绝对绝对不能着急,如果没有,那只能继续寻找,而不是乱来,你只有在碰到这个人/找个事的时候,才能想明白自己想要的原来是这样子,you will know it when you find it。

​ 这些压力我想我的女朋友需要和我一起面对,或者说,我可以做,但是她也应该一起考虑,其他人可以让我辛苦,女朋友或者老婆不可以。

工作

为什么在生活一栏下面会有工作呢?

其实我一直有一个想法,生活是要和工作匹配的。生活需要给工作解压,工作需要给生活奠基。基于这样的想法,

公司能学到技术之外的东西

成熟

今年想关于这个话题再聊一点东西

整理自己,生活要有,积极运动。

​ 有一段时间我朋友失恋了,我那个时候也在积极找对象。看着他和女朋友拉扯的过程,我也在反思我自己。女孩子是需要关心的,要体贴的,

​ 可是生活是如此地复杂,我们还要一起面对很多很多事情,如果连最基本的坦诚相待都做不到,连一些小的想法都需要去猜,我不认为我具有面对一起之后生活的勇气。浪漫是很好,耍耍小脾气,小任性,但是踏实的活着才是一种更高明的艺术。如果两个人之间的事情都要如此折腾,那会不会我们两个人的世界太小了?

​ 恢复,感谢老马,伟光,陈君。

感情

​ 顺便记录一下自己的感情经历吧

​ 第一位是一个99年的国企小姐姐,父母和我家差不多,妈妈教师,爸爸国企,其实家庭氛围是很一致的,年龄、工作也都相仿,她是上海大学的研究生,也挺聪明。只是她自己是独生女,可能爸爸妈妈给她的爱太多了

​ 第二位是94年的外企小姐姐。

总结

关于React、Node和未来

​ 我已经写了两年多的React和Ts了,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他们俩几乎占满了我的工作。我亲眼看着他从class组件的生态发展出函数式组件,亲身经历了人们对他的讨论、成长和热烈的期盼,我常常庆幸自己学习了React,因为从一个从业者的角度来讲,React的生态能够让我们更轻易地完成很多事情,是很多很多事情,我自己都想象不到。就像js20年中所说的,一个世代的js开发者也在围绕React和Vue完成更多的事情,这是一个无比幸福的事情,除了公司之外,我们作为个体,没有很多彼此间的纷争与吵架,更多的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不管成功或失败,这样的时刻本身就是非常幸福的。我没有参与很多开源,我希望自己参与很多开源,我有点遗憾,但是我很幸福。也许React还有很多问题,也许未来是Solidjs或者sevelte的,但是,那不重要,你知道,一个世代有一个世代的任务,而React已经做的很好了,非常非常好。

​ 今年也写了一年Node

​ 我今年已经All in 云原生了。

​ 前两年我总是说,我自己的生活不够,需要大力拓展自己的生活,现在我的生活已经很好了,我再来投入我的工作。

关于复盘

好的复盘,今年也按这个来

https://tanzu.vmware.com/content/blog/how-to-run-a-really-good-retrospective

想法和观点

​ 任何朋友,或者说谈恋爱的对象,想法可以不一样,但是对很多事情的观点应该是一致的。观点上的不一样,会导致我们之后的生活越来越差别大,分歧越来越大。生活经历和学习/工作经历是产生想法和观点的根源。

​ 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但是有一件事是一样的:用更少的时间赚更多的钱,就会更快乐。达到这个目标后一定会快乐吗?不一定,但是会更容易。

​ 通常来说,如果我认为一件事是对的,只要他承受的风险是可控的,那么我就会做。

最后

幸福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表达一下关于幸福的想法

我小时候喜欢打游戏,在读中学的天天打游戏,周末也整天打游戏,但是每次打完之后,都感觉很累,有种莫名其妙的虚空感,等我上大学之后,我就很少打游戏了,或者说,即使打游戏也很佛系。包括看电影,看电视,都很佛系,新出什么电影,我也很少去抢着看。我意识到,享受系的娱乐感都只是暂时的,当我看到非常刺激的剧情或者非常梦幻的画面时,也许我会很震撼,但是我绝对不会太沉迷其中。

那么我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呢?我想是两种。一是美好的事情。美好的东西总是给人美的享受,并且这样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会越发觉得珍贵和美好,我们称之为经典。它可以是一首诗歌、一部乐曲、一部舞曲、一篇优美的文档,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但他绝对不会是参与一次说别人坏话,对别人苛责、或者一次轻佻的言论,多看经典能够提升自己的幸福感。二是我喜欢的朋友。只要和喜欢的朋友在一起,不管做什么我都很开心。也就是,重点在人而非事情本身。

如果你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希望可以推荐和交流一下。欢迎關注和 Star 本博客或者关注我的 Github